■唐仲平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提起医院的科室,相信大家对临床科室的内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儿科、骨科、皮肤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等都不陌生,医技科室中的检验科、放射科、超声科大家也比较熟悉的。但提到病理科,很多朋友要么没听说过,要么以为是“病例科”或“病案科”,即便是做过病理检查的朋友,对病理科到底是干什么的也是一头雾水。今天,就让本文带领大家走进病理科,来了解这个神秘科室。
什么是病理科
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原因、发生机制、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、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。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“桥梁学科”,因此,病理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病理科是综合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技科室之一,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病理科医生也被称为“医生的医生”“医生的眼睛”和“生死的判官”,临床医生可通过病理诊断来确定疾病性质,进而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。钟南山院士曾坦言:“在一个大医院,特别是三甲医院,病理科和病理科医生的水平,应该是衡量这个医院医疗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”。
病理科是做什么的?
病理科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:活体组织检查、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、术中冰冻切片检查,特殊染色、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等内容。病理科主要任务是通过上述手段,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,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。特别是对于肿瘤的诊断,病理诊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,这是临床查体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都无法比拟的。病理检查除了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外,还能明确分类分型、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,对于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将来的预后评估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。
哪些标本需要进行病理检查?
脚底板上毫不起眼的一颗“黑痣”,有可能是“要人命”的恶性黑色素瘤;经常胃部不适以为自己是“胃炎”的年轻人,在胃镜下进行病理活检,结果被诊断出“低分化腺癌”;明明绝经了,“大姨妈”又来光顾,宫腔镜下将患者的诊刮组织送病检,结果却是“宫内膜样腺癌”;最近常常咳嗽,痰里还带点儿血丝,以为是咳凶了,结果做个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,直接提示“肺鳞状细胞癌”……这样的患者,病理科医生常常遇到。所以,理论上来讲,小到皮肤上的一颗痣、胃肠道中的一粒息肉,大到全子宫加双附件、乳腺全切加腋窝淋巴结,任何从人体取下的标本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。这既是患者对自己生命安全负责的表现,也是临床诊疗的重要依据。通过病理检查,能真正做到疾病的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为什么病理诊断报告要等那么久?
常规的病理检查从病理科收到标本开始,需要经过“取材-固定-脱水-透明-渗透-包埋-切片-脱蜡-染色-封片-阅片”十一个大步骤,每个大步骤中又包含很多复杂的小步骤,光是固定这一个步骤就需要24小时至48小时。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,都会影响检查成片的质量,从而影响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。病理切片制作完成后,病理医生还需要花时间在显微镜下仔细阅片来做出病理诊断。一个正确的病理诊断,要求病理医生有丰富的病理诊断知识以及扎实的病理形态学功底,了解病人的重要病史。病理医生只有将临床、病理大体和镜下所见很好地结合起来,才能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,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“头脑风暴”,是任何机器都取代不了的。卫健部门对病理检查时限的相应规定是收到标本后3~5个工作日,如果是疑难病例还需要加做特殊染色或免疫组化,报告时限还要酌情延迟。
科学地看待病理报告的准确性
“这个报告啥意思?写了一大堆,我都没看懂?”“身上的病变都切下来让你们拿去检查了,为什么还给我出了一个不明确的诊断?”……病理医生经常会收到患者类似的咨询。都说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但患者也需要科学地看待。一般来说,病理报告的表述有以下四种基本类型。
1.直接诊断:指病变性质及类型明确,直接给出肯定的病理诊断,这也是医生和患者最喜欢的诊断。
2.意向诊断:指疾病诊断基本明确,但不能完全肯定,或有所保留的诊断。根据明确程度的不同,经常在拟诊病变名称之前加上“考虑”“符合”“倾向”“提示”“疑为”“不除外”等词语。
3.描述诊断:指送检组织不能满足对各种疾病或病变的诊断要求。如临床怀疑肿瘤,但送检的却是正常组织、血凝块或坏死物。又比如临床怀疑银屑病,但显微镜下只能看到皮肤的一些非特异性改变,这些改变达不到银屑病的诊断标准。这些情况下,病理医师只能实话实说,在报告中对送检组织的形态特点进行如实详尽的描述。
4.不能诊断:指由于送检组织过小、干涸自溶、烧灼挤压变形或处理不当,造成制片失败或镜下形态难以辨认,病理报告只能简要说明不能诊断的原因,建议临床再取组织送检。
总之,虽然病理科并不为大家所熟知,但这一点也不影响病理科的重要性。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?病理科在幕后也一样能够发光发热,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作者简介:
唐仲平,女,1986年10月生,汉族,博士研究生,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,主治医师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北极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9 联系邮箱:514 676 113@qq.com